第一章 秋浦蓉宾双雁飞

所属书籍:清平乐小说_孤城闭

楔子

我为她亲驭车辇,疾行于东京的夜雨中。

「到了么?」她间或在车中问。她的恸哭声迤逦全程,这是夹杂在其间我唯一能辨出的模糊的语音。

「快了,快了……」我这样答,扬鞭朝驾车的独牛挥下。那步态一向从容的畜生舍弃了它一步三叹的习惯,惊恐地奋蹄前奔,车下轴贯两挟朱轮,辘辘地穿行于杳无人影的巷道。

日间繁华的街市蓦然褪色成暗青残垣,于我眼角随风飘远,我们应是行了不少的路。无边的雨和著她的悲伤打在我身上,浸透我衣裳,那潮湿蔓延而入,连带著心底也是一片冰凉。

在她的哭声中我渐趋焦灼,而我不敢回顾,只频频加鞭,冀望于速度可以引我们瞬间穿越眼下困境。

曾经往返多次的路途何时变得如此幽长?彷佛抵过我半生所行的路。

她一直哭。

「还没到么?」她又嘤嘤泣问。

我张了张口,却没发出任何声音。剎那间我只觉自己前所未有地虚弱无力,且悲哀地发现其实我并无把握带她渡到这暗夜的彼端。

又转过几重街市,好不容易,我们才驶上西华门外的大道。拨过层层雾雨,那巍峨皇城逐渐变得清晰,琉璃瓦所覆的檐下挂著数列宫灯,砖石间甃的高墙上镌镂有龙凤飞云,这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西华门早已关闭,守门的禁卫见我有驱车而近的趋势,立即远远朝我呵斥:「何人如此大胆,居然驾车行近皇城门!」

我犹豫了一下,便将车停住。才一回首,欲请她稍候,容我先去通报,却见她已自己掀帘而出,下了车便朝皇城门疾奔而去。

极度的悲伤使她适才毫无整理妆容的心情,还如我们离开宅第时一般,她披散著长发,衣襟微乱,不著霞帔与披帛,连那一件不合时宜的外衣都还是我那时仓促间给她披上去的。

她就这样随性哭著奔向西华门,尚未靠近便被迎上来的两位禁卫拦住,一人抓住她一支手臂,怒喝著要将她赶走,而她也越发癫狂,不知何以她竟有如此大的力量,硬生生地从两人的挟持中挣脱开来,加快步伐跑至西华门前。

她伸出纤小的双手,拚命拍打著紧闭的宫门,和著哭声扬声高呼:「爹爹,娘娘,开开门!让我回去……」

两侧禁卫一片哗然,纷纷赶来驱逐她。她被另两名高大禁卫拖离,而她手仍尽力向前伸去,想触及那金钉朱漆的冰冷宫门。她不停地唤著父母,有响雷碾过,风雨声显得浑浊,她的哭音在其中幽幽透出,无比凄厉。

禁卫把她拖了数十步后停下,把她猛地抛在地上,见她还想站起跑回,其中一位便怒了,一壁斥道:「哪来的疯妇敢在此撒野!」一壁倒转所持的戟,将杆高高扬起,眼见就要打落在她身上。

他没有挥下,因我从后握住了他手腕。

禁卫回看,随即怒问:「你是何人?」

我没有回答,目光越过禁卫的肩顾向地上的她。

她半躺著,那么无助地饮泣。面色苍白,瘦弱身躯躲在宽大的淡色外袍下,像一泊随时会隐去的月光。

更加恼火的禁卫抽手出来就要转而击我,这回却被他同伴喝止。

「且慢!我认得他。」另一位禁卫说。又再上下打量了我几番,才肯定地低声对持戟人说:「他是中贵人梁怀吉,以前也曾数次经这里出入禁中的。」

持戟人愣了愣,然后转头看被他们推倒的女子,讷讷地再问:「那这位小娘子是……」

我走去将她扶起来,确认她不曾受伤后才转视禁卫,回答了他的问题。

「兖国公主。」我说。

1.禁门

宫门夜开后果异常严重,这点我初入宫时就已知道。

那年我八岁,被族人设法送进了宫做小黄门。之前我父亲亡故,母亲改适他人,族中也无人有意收养我,所以这于我,是没有办法的事。

我与其他三四十名同时入宫的孩子一起接受宫廷礼仪规章的教育,涉及到重要之处,负责教导我们的内侍殿头梁全一会请两省内侍诸司勾当官来为我们具体讲解。

「皇城诸门一待天黑必须关闭,日出之前绝不可擅开。」说这话的人是勾当内东门张茂则。出入内宫多要经由内东门,勾当内东门掌宫禁人、物出入,对宦官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官职。他那时才二十多岁,以此年龄出任此职的人不多,而他神情淡泊,略无矜色,说话的语气亦很温和。我另留意到,在那天所来授课的内臣中,他穿的衣服颜色最为暗旧,像是穿了多年的,然而却洗得很干凈。

「若确有要事,必须夜开宫门者,皆应有墨敕鱼符。」张茂则继续解释其下程序:「受敕人要先写下时间、详细事由、需要开启的门名称,及出入的人数、身份,送至中书门下。自监门大将军以下,守门的相关人等阅后要诣阁覆奏,得官家御批,才可请掌管宫门钥匙的内臣届时前来开门。」

入内内侍省都知任守忠在宫中位高权重,本无须来授课,但适时途经此地,便也进来看看。听见张茂则这段话后点了点头,扫视我们一眼,道:「你们都听仔细了,开门时还有讲究呢。」

我凝神屏息,听张茂则讲下去。「开门前诸门守臣要与掌钥匙的内臣对验铜契鱼符。」张茂则扬起一对鱼符向面前分列坐著的我们示意:「铜契上刻有鱼状图案及城门名,每个铜鱼符分为左右两个,诸门守臣与掌钥匙的内臣各持其一。待开门之时,监门官、司要先准备好禁卫门仗,在所开之门内外各列两队,燃炬火,守臣、内臣仔细验明鱼符,确保无误后才能将门打开。鱼符虽合,监门使臣不验便开门,或验出不合仍开,又或未承墨敕而擅开者,皆要受刑律严惩。」

「都记得了么?」任守忠插言问。我们均欠身称是,他一指前列离他最近的小黄门,命道:「你,重述一遍。」

那小孩却略显迟钝,站著想了许久,才结结巴巴地说出两三句,且中有错误。

任守忠一敲他头,怒道:「就这几句话都记不住如何在宫里做事?将来你们中难免会出几个掌管宫门钥匙的,若出了错,那可是要掉脑袋的!」

张茂则从旁补充道:「若不依式律放人出入,轻者徒流,重者处绞。」

小黄门们大多闻之惊骇,左右相顾,暗暗咋舌。

「你出去,在院内跪下思过,今晚的膳食就免了。」任守忠宣布了对那小孩的处罚决定,再环顾其他人,最后选中了我:「你可都记下了?」

我站起躬身,给他肯定的回答,按张茂则原话一一说来:「皇城诸门一待天黑必须关闭,日出之前绝不可擅开。若确有要事,必须夜开宫门者,皆应有墨敕鱼符……若不依式律放人出入,轻者徒流,重者处绞。」

一字不差,自张茂则以下,诸司内臣均颔首微笑。

任守忠也颇满意,和颜问我:「你叫什么?」

「梁元亨。」我答,又加了一句:「元亨利贞的元亨。」

显然这是画蛇添足了。此言一出人皆色变,任守忠两步走至我面前,劈头就给了我一耳光:「胆大妄为的小崽子,你不知道避讳么?」

我这才依稀想起,当初爹跟我解释我的名字的时候也曾经嘱咐过,不要当著别人说其中的「贞」字,因为今上讳「祯」,所以「贞」也是要避讳的。

我顿时怔住,不知该如何应对,只默然垂目而立。

任守忠吩咐左右:「把他拉下去锁起来,待我请示官家后再作处治。」

我在一间漆黑的小屋里待了两三天,呆呆地躺著,几乎没有进食,好几次昏昏沉沉地睡去时,我以为自己快要死了。

终于有人打开门,久违的光亮如潮水般涌进,刺痛了我的眼睛。

再次睁目,我看见老师梁全一和善的脸。大概是因我与他同姓的缘故,他对我一向很好。

「走罢。」他说。见我无力行走,竟然蹲下,亲自把我背了出去。

我无法抑制的眼泪滴落在他颈中,他若无其事地继续走,也没安慰我,但说:「以后可要小心了。犯讳这种事,若是在外头也许大多能被遮掩过去,但在宫里就不一样,微有差池都可能危及性命。是张先生恳请皇后在官家面前为你说情的,这你应该记住……」

我当然会记住。在张茂则再来授课后,我尾随他出去,奔至他面前跪下,叩谢救命之恩。

他只微微笑了笑,说:「你这孩子,名字太容易引出犯讳的字,还是改一个为好。」

我同意,恭请他为我改名。

他略一沉吟,道:「怀吉,你以后就叫梁怀吉罢。」

我认真谢过他。他又问:「你是不是念过书?」

我答:「以前在家跟爹学著识了几个字。」

他颔首,又著意看看我,才转身离去。

2.内侍

过了半年,熟识了宫中礼仪后,我们被分散到两省内侍诸司学习新的内容。

大宋内臣分两省:入内内侍省和内侍省。入内内侍省通侍禁中,掌后宫事务,又称后省、北司;内侍省管内朝供奉及宫内洒扫杂役之事,又称前省、南班。

我被归入内侍省管辖的翰林书艺局。因为日后要掌书艺之事,所以有博涉多闻且精于翰墨的内臣向我们授课,除了小黄门们必须要做的洒扫之类的杂役,我所余的时间便在阅读诗书和研习篆、隶、行、草、章草、飞白中度过。

我喜欢书院中宁和的气氛与这种平静的生活,但张承照则不然,平日多有怨言。

张承照是我在翰林书艺局的伙伴,他比我小两月,但早一年入宫,爱在新入宫者面前以前辈自居,常以教导的口吻主动跟我们细谈宫中诸事。其他人很反感他这模样,惟我不多话,每次皆默默聆听,故此我们后来倒成了好友。

他一心想转至入内内侍省,也是由他口中,我才知道了内侍两省的地位原来并不相同。

一日我们二人承命将书艺局誊录的文卷送往中书门下,因相公索要得急,我们一路小跑,经一转角处不慎与从另一侧走来的两名内侍相撞,那两人个头比我们高,只踉跄了两下,而我们则都倒在了地上,文卷也散落下来。

「小兔崽子们,没长眼睛呀?」两人朝我们怒骂。

我没有理他们,只急著去拾文卷,查看是否有污损。张承照闻声颇恼火,爬起来准备回骂,岂料一看清他们服色,立即就气馁了,反倒陪笑道:「是我们不小心,挡了两位哥哥的道,请哥哥恕罪。该打该打!」

言罢自擂一巴掌,又连连笑著躬身道歉,那两人又白我们两眼,才施施然离去。

我不解,问:「你为何对他们如此谦卑?」

张承照冲著两人背影做拳打脚踢状,又狠狠暗唾一口,方才答道:「第一,他们是有品阶的内侍黄门;第二,他们是入内内侍省的内侍黄门。」

我知道我们现在只是尚无品秩的小黄门,内侍黄门要比我们高一阶,但不明白何以入内内侍省的内侍黄门值得特别尊重。

「他们是服侍官家、娘娘、公主的人呀!随便在主子跟前煽煽风,我们可就有好果子吃了。」张承照郁闷地说:「我当年犯懒,没留心学习礼仪,才没被分往入内内侍省。」

从中书门下回来后,张承照向我逐一解释入内内侍省诸司的重要之处:「那些直接入官家寝殿或皇后、诸娘子及公主位伺候的不用说,全是自后省选出。另外后省所辖诸司也都不简单吶:御药院,掌按验医药方书,修合药剂,以待进御及供奉禁中之用,是最受宫中人尊重的,非有功之内臣不能任『领御药院』;内东门司,掌宫禁人物出入,不但可以限制出行之事,若发现有人携带可疑物品,还可以直接提交皇城司处理或禀告中书门下,有他们监管,连官家都不敢随意赏人财物;合同凭由司,掌禁中宣索之物,给其凭据,凡特旨赐予,则开列赐物名称数量,交付掌御库之司取出,官家赏赐的东西要经由他们兑现,谁敢得罪?龙图、于昌、宝文阁,掌藏祖宗文章、图籍及符瑞宝玩,都是极贵重之物,在那儿任职的内臣自然身份也另有不同。」

「内侍省不也是为官家办事的么?何以定要分两省高下?」我问他。

「大不同,有高下!」张承照迭声说:「看看前省诸司干的都是些什么事:管勾往来国信所,掌契丹使臣交聘之事,虽平日倒清闲,但与宫中人无关,也就无人巴结;后苑勾当官,掌宫中苑囿、池沼、台殿园艺杂饰,以备官家娘娘游幸,在其下任职的人其实也就是一批工匠园丁;造作所,掌制造禁中及皇属婚娶的物器,都是干粗活的;军头引见司,掌供奉便殿禁卫诸军入见之事,相当于带路的;我们所属的翰林院下辖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掌观测天象、翰墨、绘画、医药等事,虽说略好一些,但我们书法再好,至多也就是在书院待诏们手下干些誊录的活儿,连内宫的边都沾不到……」

我默然,又听他重重地叹了口气:「而且,两省中人的俸禄也不一样呢。就拿两省都有的供奉官来说,我们前省的供奉官月俸是十千,春、冬绢各五匹,冬加绵二十两,而后省的就有十二千,春绢五匹,冬七匹,绵三十两……若后省的官出了缺,拿前省的补上,那就是升迁了,获补的人通常都会笑得合不拢嘴……你看后省的官儿们穿得一个比一个光鲜……」

「也不是,」我想起一人:「勾当内东门的张先生就穿得很朴素。」

张承照一时也无语,挠头想想,道:「可能是他想攒钱,所以节俭度日。」

经我一提,忽然他又好奇起来,问我:「你知道么?听说你来翰林院是张先生建议的。真奇怪,他对你不是挺好的么?你的名字还是他取的,他为何不让你去后省?」

我略一笑,道:「大概是觉得这里更适合我。我也这样想。」

他鄙夷地摇摇头,瞧我的眼神分明是说「孺子不可教」。

又一年过去后我们同时经恩迁补为内侍黄门。作为内侍,张承照对力求晋升一事相当有诚意,天天都在扳著指头数从现下到内侍极品要经历的官阶:「内侍黄门,内侍高班,内侍高品,内侍殿头,内西头供奉官,内东头供奉官,押班,副都知,都知,都都知……两省都都知……」每次说起「两省都都知」时他都会情不自禁地微笑,彷佛看见了这个内臣极品官职已在向他招手,常看得我也笑起来。

有次我问他:「你为何如此想做两省都都知?」

「有很多很多的钱呀!」他脱口答道,「两省都都知的月俸至少有五十千,是我们的五十倍。」

我不明白何以他对钱这般执著:「我们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呢?既不能买田地也不能娶媳妇,更没有后人可交付。」

这倒把他问住了,过了半晌他才道:「且不说钱,做了两省都都知,除了官家娘娘,就没人敢打我骂我了,只有我去打骂别人……我们在宫里辛苦做事,总要图点什么吧?你若不想晋升,又是在图什么呢?」

这次是我默不作声。那时的我每日似乎也只是平淡漠然地过,没有目标,没有希望。

3.崔白

十二岁时,我被调入翰林图画院供职。品阶无变化,只是主要工作改为伺候画院待诏们作画和听候画院勾当官差遣。但书艺局的内侍们都很同情我,说这其实是一次降职,画院原是低书院一等的。

我也知道,书画院的人本来地位就不高,虽然其中四品五品的官员也能如普通文官们一般服绯服紫,却不得佩鱼。在世人眼中,书画院的待诏们都属于「以艺进者」,所给予的尊重也有限。而画院中人相较书院的又要逊一筹,诸待诏每次立班,均以书院为首,画院排于其后,只比琴院、棋、玉、百工稍好一些。

正经的待诏都这样,其中的内侍自然也就随之被众人眼色分出了新的等级。同样是内侍黄门,但琴院的不如画院的,画院的也就不如书院的。

当时的翰林书画局总勾当官是入内副都知任守忠,张承照遂向我建议:「你去求求张先生,请他跟皇后说说,让皇后命令任都知,将你留在书院罢。」

我不置可否。他又朝我眨眨眼,笑道:「去说,没事儿,张先生是皇后跟前的红人,但凡有他一句话,你就不必去画院了。」

我朝他摇头,否决了这个提议。我并不怀疑张先生深受皇后赏识与信任的事实,但也清楚地知道,擅用皇后对他的重视提出分外要求不是他的作风,上次出言救我只是极偶然的情况,我不想令他再次破例。我从来不敢奢望,亦不欲看到,有人会因我的缘故而向别人恳求什么。

画院画师分画学正、待诏、艺学、祗侯、供奉等五等,未获品阶者为画学生,所作的画供宫廷御用,或奉旨前往寺院道观等特定处作画。这是个更清静的地方。每旬日要取秘阁藏画供画师们品鉴临摹,这天会略有些累,但平日事务不多,大多时候我只须侍立在侧,听画院官员讲学或看画师们作画。

在众画师中,我尤其爱观画学生崔白作画。他是濠梁人,彼时二十余岁,禀资秀拔,性情洒脱疏逸,行事狂放不羁,常独来独往,引画院官员侧目,但他的画中有一缕寻常院体画中少见的灵气,却是我极为欣赏的。

深秋某日,画院庭中落木萧萧,他独自一人就著树上两只寒鸦写生,我立于他身后悄然看,他搁笔小憩间无意回首发现我,便笑了笑,问:「中贵人亦爱丹青?」││本││作││品││由││思││兔││网││提││供││线││上││阅││读││

我退后一步,欠身道:「怀吉唐突,搅了崔公子雅兴。」

「那倒没有,」崔白笑吟吟地说,「我只是好奇,为何中贵人不去看画院诸位待诏作画,却每每如此关注拙作。」

我想想,说:「记得怀吉初入画院那天,见众画学生都在随画学正临摹黄居寀的花鸟图,惟独公子例外,只侧首看窗外,画的是庭中枝上飞禽。」

崔白摆手一哂:「黄氏花鸟工致富丽,我这辈子是学不好的了,索性自己信笔涂鸦。」

我亦含笑道:「崔公子落笔运思即成,不假于绳尺,而曲直方圆,皆中法度。怀吉一向深感佩服。」

「中贵人谬赞。」言罢崔白重又徐徐提笔,落笔之前忽然再问我:「难道这画院中还有人曲直方圆尚在法度之外?」

自然有的。但我只淡然一笑,没有回答。

许是自己也有了答案,崔白未再追问,衔著一缕清傲笑意转身继续作画,前额有几缕永远梳不妥帖的发丝依旧垂下,随著他运笔动作不时飘拂于他脸侧,而他目光始终专注地落于画上,毫不理会。

由此我们逐渐变得熟稔,不时相聚聊些书画话题,他看出我对丹青的兴趣,主动提出教我,我自是十分乐意,在我们都有闲时便跟他学习画艺。

一日他教我以没骨法画春林山鹧,画院画学正途经我们所处画室,见挥毫作画的居然是我,大感讶异,遂入内探看。我当即收笔,如常向他施礼。他未应答,直直走至我身旁,凝神细看我所作的画。

自祖宗以来,国朝翰林图画院一直独尊黄筌、黄居寀父子所创的黄氏院体画风,画花竹翎毛先以炭笔起稿,再以极细墨线勾勒出轮廓,继而反复填彩,画面工致富丽,旨趣浓艳。而此刻画学正见我的画设色清雅,其中山鹧未完全用墨线勾勒,片羽细部多以不同深浅的墨与赭点染而成,大异于被视为画院标准的黄氏院体画,立时脸一沉,朝崔白冷道:「是你教他这样画的?」

崔白颔首,悠悠道:「画禽鸟未必总要勾勒堆彩,偶尔混以没骨淡墨点染,也颇有野趣。」

画学正忽然拍案,扬高了声音:「你这是误人子弟!」

崔白不惧不恼,只一本正经地朝他欠身,垂目而立。

画学正强压了压火气,转而向我道:「中贵人若要学画,画院中自有待诏、艺学可请教,初学时要慎择良师,切莫被不学无术者引入歧途。」

我亦躬身做恭谨受教状。画学正又狠狠地瞪了崔白一眼才拂袖出门。

待他走远,崔白侧首视我,故意正色道:「中贵人请另择良师,勿随我这不学无术者误入歧途。」

我的回答是:「若崔公子引我走上的是歧途,那我此生不愿再行正道。」

我们相视一笑,此后更显亲近。在他建议下,我们彼此称呼不再那么客气,他唤我的名字,我亦以他的字「子西」称他。

画学正越发厌恶崔白,屡次向同僚论及他画艺品行,有诸多贬意,崔白也就频遭画院打压,每次较艺,他的画均被评为劣等,从来没有被呈上以供御览的机会。

崔白倒不以为意,依然我行我素地按自己风格写生作画,对画院官员的教授并不上心,每逢讲学之时,他不是缺席便是迟到,即使坐在厅中也不仔细听讲,常透窗观景神游于外,或干脆伏案而眠,待画院官员讲完才舒臂打个呵欠,悠然起身,在官员的怒视下扬长而去。

某次恰逢画学正讲学,主题是水墨画艺,待理论讲毕,画学正取出事先备好的双钩底本,当场挥毫填染,作了幅水墨秋荷图,墨迹稍干后即挂于壁上,供画学生们品评。

确也是幅佳作,画中秋荷风姿雅逸,虽是水墨所作,却画出了莲蓬与叶返照迎潮,行云带雨的意态。画学生们自是赞不绝口,随即纷纷提笔,开始临摹。

画学正以手捋须,扫视众人,怡然自得。不想转眸间发现崔白竟丝毫未曾理会,坐在最后一列的角落里,又是伏案酣然沉睡的模样。

画学正当下笑意隐去,黑面唤道:「崔白!」

崔白似睡得正熟,没有一点将醒的意思。画学正又厉声再唤,他仍无反应,我见场面渐趋尴尬,便走近他,俯身轻唤:「子西。」他才蹙了蹙眉,缓缓睁开惺忪的双目,先看看我,再迷糊地盯著画学正看了半晌,方展颜笑道:「大人授课结束了?」

「是结束了,」画学正含怒冷道,「但想必讲得枯燥,难入尊耳,竟有催眠的作用。」

崔白微笑道:「哪里。大人授课时我一直听著呢,只是后来大人作画,众学生都趋上旁观,我离得远,眼见著挤不进去了,所以才决定小寐片刻,等大人画完了才细细欣赏。」

「是么?」画学正瞥他一眼,再不正眼瞧他,负手而立,望向窗外碧空,说:「那依你之见,鄙人此画作得如何?」

崔白仍坐著,懒懒地往椅背上一靠,侧头审视对面壁上的秋荷图片刻,然后颔首道:「甚好甚好……只是某处略欠一笔。」

画学正不免好奇,当即问:「那是何处?」

崔白唇角上扬:「这里。」同时手拈起案上蘸了墨的笔,忽地朝画上掷去,待他话音一落,那笔已触及画面,在一叶秋荷下划了一抹斜斜的墨迹。

此举太过突兀,众画学生失声惊呼,回视崔白一眼,旋即又都转看画学正,细探他脸色。

画学正气得难发一言,手指崔白,微微颤唞:「你,你……」

「啊!学生一时不慎,误拈了带墨的笔,大人恕罪。」崔白一壁告罪,一壁展袖站起,迈步走至画学正面前,再次优雅地欠身致歉。

画学正面色青白,怒而转身,抬手就要去扯壁上的画,想是欲撕碎泄愤。

崔白却出手阻止,笑道:「大人息怒。此画是佳作,因此一笔就撕毁未免可惜。学生既犯了错,自会设法补救。」

便有一位画学生插言问:「画已被墨迹所污,如何补救?」

崔白将画挂稳,又细看一番,道:「既然画沾染污迹,大人已不想要,大概也不会介意我再加几笔罢?」

也不待画学正许可,便从容选取他案上的笔,蘸了蘸砚上水墨,左手负于身后,右手运笔,自那抹墨迹始,或点、曳、斫、拂,或转、侧、偏、拖,间以调墨,少顷,一只正曲项低首梳理羽毛的白鹅便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荷叶下,那笔多添的墨迹被他画成了鹅喙,笔法自然,看不出刻意修饰的痕迹。

画完,崔白搁笔退后,含笑请画学正指正。众人著意看去,但见他虽仅画一鹅,却已兼含焦、浓、重、淡、清等水墨五彩,且和谐交融,活而不乱,用墨技法似尚在画学正之上。那鹅姿态闲雅轻灵,有将破卷而出之感,与之相较,适才画学正所画的秋荷顿失神采,倒显得呆滞枯涩了。

而且他之前未作底本,乃是信笔画来,自然又胜画学正一筹。有人不禁开口叫好,待叫出了声才顾及画学正,匆忙噤口,但仍目露钦佩之色。

画学正亦上前细看,默不作声地木然捋须良久,才侧目看崔白,评道:「用墨尚可,但在此处添这鹅,令画面上方顿显逼仄,而其下留白过多,有失章法。」

「不错不错,」崔白当即附和,漫视画学正,笑道:「我也觉这呆鹅所处之位过高,倒是拉下来些为好。」

瞧他这般神情,众人皆知他此语旨在揶揄画学正,都是一副忍俊不禁的样子。画学正胸口不住起伏,彷佛随时可能厥过去,许是当著众画学生面又不好肆意发作,最后惟重重地震袖,一指门外,对崔白道:「出去!」

不失礼数地又朝画学正欠身略施一礼后,崔白启步出门,唇际云淡风轻的笑意不减,他走得潇洒自若。

我微微移步,目送他远去。他疏狂行为带来的畅快抵不过心下的遗憾,我隐约感到,他离开画院的日子将很快来临。

——————————————————————————

注:

佩鱼:五品以上的官员入朝面君出入皇城的信符,按官员级别分别以金、银、铜打造成鲤鱼状,称为鱼符,刻有官员的姓名、官职等基本资料,以袋盛之系于腰间,是官员身份、地位的标志物。

宦官的称谓:宋代宦官不称太监,总称为内侍、内臣、宦者、中官,宋人不称他们为「公公」,一般称他们的官职,「中贵人」是宫外人对宦官的尊称。

勾当官:即部门的提举官、主管,南宋为避赵构讳改称干当官或干管官。

4.中宫

约莫一月后,画院忽然接到皇后教旨,命选送一批画院官员及画学生所作人物写真入柔仪殿上呈皇后。时近黄昏,待诏、画学正等人不敢怠慢,忙选取出最满意的画作,准备送往皇后寝殿。

那日本无事,画院的其余内侍都已归居处休息,惟我留下值班,教旨来得突兀,于是在画院任职一年多后,我首次接到送画轴入后宫的任务,若在平日,这事尚轮不到我做。

这也是我入宫数年来,初次有自外皇城进入帝后嫔妃所居内宫的机会。翰林图画院位于皇城西南端的右掖门外,在传旨的皇后殿入内内侍带领下,我捧著画轴,自此地始,穿右掖门、右长庆门、右嘉肃门、右银台门,依次经过门下省、枢密院、门下后省、国史院,再过皇仪门,经垂拱门入内宫,绕过垂拱殿和福宁殿,才抵达皇后所居的柔仪殿。

彼时已暮色四合,而皇后不在殿中。据柔仪殿侍女说,皇后去福宁殿见官家去了,不知何时归来。我请入内内侍将画轴送入殿内,因要当面向皇后复命,故也不敢擅离,便立在殿外等待。⑥思⑥兔⑥网⑥文⑥档⑥共⑥享⑥与⑥在⑥线⑥阅⑥读⑥

一等便是两个时辰。终于皇后归来,我跪下行礼,看见面生的我,她略停了停,侍女向她介绍,她才想起,点了点头,在入殿不久后,命人传我进去。

皇后曹氏穿著真红大袖的国朝中宫常服正襟危坐于殿中,袖口与生色领内微露一层黄红纱中单衣缘,红罗长裙下垂的线条平缓柔顺,无一丝多余的褶皱,白底黄纹的纱质披帛无声地委曳于地,衬得她姿态越发娴静宁和。

在再次朝她行礼后,我趁著直身的那一瞬间,目光掠过她的脸。这僭越的行为源自我对国母真容的好奇,同时也谨慎地把时间控制到短促得不会令人察觉的程度。

她肤色玉曜,眉色淡远,气品高雅,此刻半垂双睫,若有所思,眉宇间也隐有忧色。

殿中内臣将写真画轴一卷卷挂好,皇后从容起身,徐徐移步逐一细看。良久,看毕所有图卷,她对此不置一辞,但转身问我:「近来画院写真佳作都在其中?」

我称是。她又看了看,似忽然想起,她再问:「这里有画学生崔白所作的么?」

我答说没有,她便微微笑了:「我想也不会有。据说他画艺拙劣,不思进取,且又狂傲自大,甚至不把画院官员们放在眼里……但这却有些怪了,如此一无是处之人又是如何考进翰林图画院的?」

我略一踟躇,却还是向她道出实情:「自国朝开设画院以来,人莫不推崇黄筌、黄居寀父子画风,每逢较艺,皆视黄氏体制为优劣去取。崔白功底极好,若论双钩工细,绝难不倒他,故此考入画院较顺利。但他性情疏逸,似不甚欣赏黄家富贵,倒对徐熙野逸多有赞誉,平时极爱写生,每遇景辄留,能传写物态,有徐熙遗风。入画院后所作花竹翎毛未必总用双钩填彩,也常借鉴徐熙落墨法或徐崇嗣没骨法,一图之中往往工谨、粗放笔意共存,且设色清雅,孤标高致,颇有野趣。但较艺时,这种画风不能得画院官员认可,崔公子之作每每被漠视,极难获好评。」

皇后颔首,又道:「他明知画风不为人所喜,却还依然坚持如此作画?」

我应道:「是。他认定之事不会轻易受人影响而改变。」

皇后浅笑道:「也是个拗人。可他考入画院也不容易,如此张狂,难道不怕被逐出去么?」

我心知必然已有人在皇后面前对崔白有所攻讦,迟疑著是否与她提及崔白的心态,而皇后温和的语气令我对她很有好感,且她一直和颜悦色地看著我,等待我的回答,这给了我直言回答的勇气:「考入画院是崔公子父亲的遗愿,所以他遵命而行,但闭于画院中单学黄氏画风有悖他志向……他的性情也与画院作风格格不入,被逐出画院也就不是他所惧怕的。」

皇后沉吟,须臾,命道:「两日后,送一些崔白的画作到这里来。」

我立即领旨,她再端详我,又问:「你几岁了,也学过画么?」

我欠身答:「臣今年十三。并未学过画,只在崔公子指点下涂鸦过几次。」

「你……叫什么?」她继续问。

「梁怀吉。」我答,这次不再就名字加任何解释。

「哦,我记得你。」皇后薄露笑意:「你原名叫梁元亨罢?如今的名字是平甫改的。」

平甫是勾当内东门张茂则先生的字。皇后对他如此称呼让我有些讶异,随即又觉出一丝莫名的欣喜。我视张先生如师如父,虽然这些年我们见面的机会并不多,但我对他始终怀有无尽的感念敬爱之情。皇后重提改名之事也让我即刻想起她曾对我施予的恩泽,于是郑重跪下,叩谢她当年的救命之恩。

她和言让我平身,还赏了些鼠须栗尾笔和新安香墨给我。我近乎受宠若惊,因她赏我的并不是寻常赐内侍的绫罗绢棉,而是可用于书画的上等笔墨。

她又重新审视那批写真画轴,点出几幅问我作者,命人一一记下后让我携其余的画回去。我遵命退下,在入内内侍的引导下出了柔仪殿,入内内侍向我指指回居处的路,便闭门而归。

他和我都高估了我认路的能力,我又一直想著适才之事,心不在焉地走了许久才蓦然惊觉,身处之地全然陌生,我已迷失在这午夜的九重宫阙里。

我停下来茫然四顾,周围寂寥无声,不见人影,惟面前一池清水在月下泛著清淡的波光,岸边堤柳树影婆娑,在风中如丝发飘舞,看得我心底渐起凉意。我依稀想到这应是位处皇城西北的后苑,于是仰首望天,依照星辰方位辨出方向,找到南行的门,匆匆朝那里走去。

刚走至南门廊下,忽觉身侧有影子自门外入内,一闪而过,我悚然一惊,回首看去,但见那身影娇小纤柔,像是个不大的女孩,在清冷夜风中朝后苑瑶津池畔跑去,身上仅著一袭素白中单与同色长裙,长发披散著直垂腰际,与月色相触,有幽蓝的光泽。

她提著长裙奔跑,裙袂飘扬间可以看出她未著鞋袜,竟是跣足奔来的。这个细节让我意识到她是人而非鬼魅,起初的恐惧由此淡去,我悄然折回,隐身于池畔的树林中,看她意欲何为。

她在池畔一块大石边跪下,对著月亮三拜九叩。从我的角度可以看到她的侧面,但见她七八岁光景,面容姣好,五官精致。

跪拜既毕,她朝天仰首,蹙眉而泣,脸上泪珠清如朝露:「爹爹病了,徽柔无计使爹爹稍解痛楚,但乞上天垂怜,让徽柔能以身代父,患爹爹之疾,加倍承受爹爹所有病痛。惟望神灵允我所请,若令爹爹康健如初,徽柔虽舍却性命亦所不惜……」

她且泣且诉,再三吁天表达愿以身代父的决心,我静默旁观,也渐感恻然。这情景让我忆起以前的一些事。

我父亲身体一直较弱,后来更罹患重疾,常常整日整夜地咳嗽,我每晚睡时总能听见从隔壁传来他的咳嗽声。当时年幼不懂事,总觉得这噪音很讨厌,每次被吵得无法安睡了便模糊地想,若有一日他可以安静下来该多好。

竟也有这么一晚,我终于没再听到他的咳声。那夜我睡得无比安恬。次日醒来,一睁眼就看见母亲苍白呆滞的脸,她凝视著我,平静地告诉我:「小元,你爹爹走了。」

原来天塌下来就是这样,一切都变了。

从那之后到如今,我常对自己当时对父亲病情的漠视感到无比悔恨,若时光可以倒流,我必也会如眼前的小姑娘一般,跣足吁天,诚心祈祷,希望自己能以身代父。

我想得出神。头上有树叶因风而落,拂及我面,我微微一惊,手一颤,一卷画轴滚落在地。

听见响动,小姑娘警觉回首。我拾起画轴,在她注视下现身,与她对视著,一时都无言。

我不知道她是谁。宫中妃嫔有收养良家子为养女的传统,也会让入内内侍找牙人买寒门幼女入宫做私身,何况还有尚书内省从小培养的宫女,像她这般大的小姑娘宫里并不少,除了听出她名叫徽柔,我不知她身份,只觉无从与她攀谈,虽然我很想告诉她,我衷心祝愿她父亲早日痊愈。

「你是谁?」她问。

我正要回答,却见后苑南门外有人提著灯笼进来。徽柔看见,立时转身朝另一门跑去,想是不欲来人发现她。

她这一跑动倒惊动了那人。那是一名内人模样的年轻女子,也随即提灯笼追去,口中高声唤:「谁?站住!」

树下的阴影蔽住了我,故此未被她留意到。我看著两人的身影消失在后苑东端,才又循著星辰指引的方向重拾回居处的路。

5.徽柔

两日后,我遵皇后吩咐,送数卷崔白的画入柔仪殿请她过目。皇后正在与入内内侍省都知张惟吉闲谈,见我将画送到,便命人展开,与张惟吉一起品评。

那些画是我精心挑选的,主题各异,既有花竹羽毛、芰荷凫雁,也有道释鬼神、山林飞走之类,皆为崔白所长。张惟吉见了目露笑意,似很欣赏,皇后问他意见,他谨慎答道:「此人画作颇有新意。」

皇后暂时未语,又再细细看了一遍,目光最后落在一幅《荷花双鹭图》上,唇角微扬,对我道:「怀吉,你没说错,崔白长于写生,若论传写物态,画院确无几人能胜他。」

我含笑垂目低首。张惟吉见皇后久久瞩目于双鹭图,遂也走近再看,欲知其妙处。

皇后侧首问他:「都知以为此画如何?」

这图画的是荷塘之上双鹭戏水,一只自右向左游,欲捕前面红虾,另一只自空中飞翔而下,长颈曲缩,两足直伸向后。

张惟吉凝神细品,然后说:「画中白鹭形姿灵动,翎羽柔密,似可触可摸……的确是难得的佳作。」

「不仅于此,」皇后目示上方白鹭颈部,道:「白鹭飞行,必会曲颈劲缩,乃至下半颈部呈袋状。此前我亦见过他人所作白鹭图,常误画为白鹤飞翔姿势,头颈与双足分别向前后伸直。而今崔白无误,可知他观物写生确是花了些心思的。」

我与张惟吉闻言都再观此画,果然见上面飞行中的白鹭颈部曲缩,几成袋状,不觉骇服。

张惟吉当即赞道:「娘娘圣明。崔白能获娘娘赏识,何其幸也!」

皇后却又摇头,叹道:「但以他如此才思,如此性情,继续留在画院中倒是束缚了他……有些人,天生就不应步入皇城。」

「把画收好,将来藏于秘府。」她命我道:「至于崔白,我会让勾当官应画院所请,准他离去。」

她对崔白的赞赏,曾让我有一刻的错觉,以为她会因此留下他,故她突然转折的结语让我略感讶异,但随即又不得不承认,这确是个能让画院官员与崔白都觉舒心的决定。我佩服她。

宫人们将画轴逐一卷好,准备交予我带回。我肃立等待间,忽听殿外传来喧哗声,有女子在外哭喊:「皇后,我母女受人所害,你不愿做主惩治奸人也就罢了,何以连官家都不让我见?」

张惟吉蹙了蹙眉,欲疾步出去查看,却被皇后止住,命宫人道:「让她进来。」

极快地,一名云髻散乱的女子奔入殿内,跪倒在皇后面前,将怀抱的孩子给皇后看,泣道:「幼悟都病成这样了,皇后就不能让官家见见么?」

想是心忧那孩子之病,此女双目哭得红肿,面目甚憔悴,但仍可看出她容貌艳美,若妆容修饰妥当,应属绝色。她所抱的是名三四岁的女童,此刻紧闭双目沉重地呼吸著,小脸上一片病态的潮红,像是高热不退。

皇后和言道:「我已命太医仔细为幼悟诊治,张美人不应带她出来,再著了凉就不好了。官家这几日宜静养,之前已下过令,不见嫔御。」

张美人却摆首:「皇后并非不知,这孩子的病是遭人诅咒所致,太医治标难治本,若要幼悟痊愈,定得处罚害她的小人。妾知皇后不屑理这等小事,不敢以此相烦,但为何妾求见官家一面皇后都不许?」

我曾听人提过,今上最宠的娘子是美人张氏,想必就是眼前这位了。现下她言辞嚣张,咄咄逼人,果然是恃宠而骄的模样,而皇后居然也未动怒,淡然应道:「美人多虑了。而今天气变幻无常,幼悟不过是偶感风寒,服几剂药便会好,与人无关。」

「与人无关?」张美人冷笑,扬手将一物抛在地上:「这东西是昨日自后苑石下搜出来的,妾已命人向皇后禀报过,皇后竟还说与人无关?」

一个布做的小人,身上写有字迹,几枚闪亮的针深深地插入它头胸之间。

这是宫廷中向来严禁的巫蛊之术。见张美人陡然抛出这人偶,殿内宫人都有惊惶之色。

皇后侧目视人偶,没说什么,神色如常。但听张美人又道:「前日夜间,内人冯氏目睹徽柔在后苑湖畔对月祷告,偏又这么巧,昨日就有人在湖畔大石下搜出这物事。冯氏已向皇后奏明,皇后为何不理?适才我亲去询问徽柔,她可是对前晚去后苑之事供认不讳呢!」

徽柔?这名字给我带来的惊讶尤甚于那插针的人偶令我感知的。我重思张美人的话,迅速明白,她意指徽柔——那个月下祷告的女孩——前夜去后苑是行巫蛊之术,以诅咒她的女儿幼悟。⑧思⑧兔⑧网⑧文⑧档⑧共⑧享⑧与⑧在⑧线⑧阅⑧读⑧

我犹豫著,不知以我卑贱的身份,是否应该在此时擅自介入这两位尊贵宫眷的交谈,道出我看到的景象。

皇后沉吟,并不表态,宫人们亦屏息静气,唯张美人要求严惩徽柔的含怒哀声在殿中回响:「人证物证俱在,皇后为何还不下令惩治,以肃宫禁?」

终于,对徽柔面临祸事的担忧大过对我自身状况的考虑,那小姑娘单薄的身影和含泪说出的只言词组竟给了我别样的勇气。我略略出列,向皇后躬身:「娘娘,臣有一事,想求证于张娘子。」

我的陡然插言令皇后及殿内诸人都有些讶异,然而皇后还是颔首,允许我说。

我侧身朝向张美人,行礼后低首道:「敢问张娘子,你所指的那位姑娘是名叫徽柔么?」

张美人尚未回答张惟吉便已出声呵斥:「放肆……」

皇后扬手阻止他说下去,但和颜示意我继续。

张美人冷眼瞧著我,唇际古怪的笑似别有意味:「不错,这丫头是叫徽柔。」

我再问她:「冯内人看见她在后苑湖畔对月祷告,可是在前夜子时?」

张美人想了想,说是。

我再转身,对皇后说:「前夜臣送画入柔仪殿,离开时夜已深,因不熟识内宫路,误行至内苑,无意中看见一白衣跣足的小女孩正对月祷告,自称徽柔……此前臣隐约听见更声,应是子时。」

「哦?」皇后问,「她祷告时说的是什么?」

我道出实情:「她说父亲病了,为此再三吁天,愿以身代父。」

皇后薄露笑意:「并无行巫诅咒他人罢?」

我摇头,肯定地答:「没有。因被人窥见,徽柔祈祷后即刻离开后苑,臣并未听见她诅咒他人。」再顾张美人抛在地上的人偶,补充道,「也未见她带此物去,应该不是她放在后苑石下的。」

「一派胡言!」张美人适才稍稍抑止的怒气又被我这一番话激起,「不是她能是谁?谁还会像她那样担心幼悟分去官家宠爱?」

我的思维被她问句搅乱,这才隐隐感觉到,徽柔的身份应不像我此前想的那么简单。

「你分明是受人指使,才罔顾天威,敢作假证!」张美人朝我步步逼近,一抬手,纤长指尖几欲直戳我面,却又暗衔冷笑,目光有意无意地扫过皇后:「说,指使你的是谁?是徽柔,还是另有他人?」

她的盛势令我略显局促,退后两步,但仍坚持道:「臣不敢妄言。句句属实。」

一记耳光闪电般落在我颊上,那一瞬间的声响有她声音的锐利。她收回手,搂紧女儿,朝我高傲地扬起下颌,轻蔑地笑:「现在呢?还是句句属实?」

我漠然垂首。类似的折辱在我数年宫中生涯中并不鲜见,如何悄无痕迹地将此时的羞耻与恼怒化去,是我们所受教育的一部分。就忍辱而言,我尚不是最佳修炼者,做不到主子打左脸,再微笑著把右脸奉上,但至少可以保持平静的表情,沉默的姿态。

「够了。」皇后这时开口,「跟内臣动手,有失身份。」

张美人一勾嘴角,状甚不屑。

皇后一顾我,转告张美人:「他是前省内臣梁怀吉,前日首次入内宫,连徽柔是福康公主闺名都不知道,又能受何人指使?」

福康公主。今上长女,宫中除皇后外最尊贵的女子。

那点疑惑因此消去,心下却又是一片茫然。皇后一语如风,把那人间小女孩的白色身影忽然从我记忆中吹起,让她悠悠飘至了云霄九重外。

回过神来,我伏拜在地,请皇后恕我不知避讳之罪。

张美人在旁依然不带温度地笑,幽幽切齿道:「好一场唱作俱佳的戏!」

皇后说不知者不为过,命我平身,再吩咐张惟吉:「把福康公主请到这里来。」

少顷,但闻环佩声起,殿外有两位成年女子疾步走进。她们皆梳高冠髻,著小袖对襟旋袄,用料精致,一为谯郡青绉纱,一为相州暗花牡丹花纱,有别于寻常女官内人,应属嫔御中人。

她们匆匆向皇后施礼,旋即齐声为福康公主辩白,皆说此事不会是公主所为。其中著青绉纱旋袄者神情尤为焦虑哀戚,施礼后长跪不起,含泪反复说:「徽柔年纪小,哪里会懂这些巫蛊之术!何况她一向疼惜幼妹,绝不会做出这等事。万望皇后做主,还她个清白。」

皇后命内人搀她起身,温言劝她:「苗昭容既相信徽柔,便无须担心。」目示左右,「赐张美人、苗昭容、俞婕妤坐。」

后两位娘子亦属今上宠妃,又都曾生过皇子皇女,故其名号我也曾听过。苗昭容是今上乳保之女,福康公主生母,与俞婕妤私交甚笃。可惜俞婕妤和苗昭容所生的皇子先后夭折,今上一直未有后嗣,就连小公主们也接连薨逝,如今官家膝下只有二女:长女福康公主和张美人所生的第八女保慈崇佑大师幼悟。

苗昭容戚容稍减,与俞婕妤先后坐下,张美人在内人劝导下亦勉强入座,但仍是一副不甘妥协的模样,眼瞅著苗昭容只是冷笑。

这时内侍入报,福康公主到。随后公主缓步入内,双目微红,犹带泪痕,但衣饰整洁,垂髫辫发梳得一丝不乱。在众人注目下走近,微垂两睫,头却并未低下,尤其在经过张美人面前时,她甚至小脸微仰,下颌与脖颈勾出上扬的角度,目不斜视,神情冷漠。

走至皇后跟前,公主郑重地举手加额齐眉,朝皇后下拜行大礼,又向母亲及俞婕妤欠身道万福,随后竟垂手而立,对张美人无任何表示,完全视若无睹。

皇后微笑对她说:「徽柔,见过张美人。」

公主口中轻轻称是,但却一动不动,毫无行礼之意。张美人剜她一眼,冷道:「罢了,这也不是第一次了……我这卑贱之人原受不起公主这一礼。」

公主听了张美人之话仍无反应,皇后出言问她:「徽柔,你前日夜里去过后苑么?」

她颔首承认:「去过。」

「去做什么?」

公主犹豫,一时不答。皇后再问,她沉默片刻,才又出声,却是轻问:「爹爹……好些了么?」

皇后转视张惟吉,目露宽慰神色。张惟吉含笑欠身,想必是表示公主所言暗合我的证词,可以证实她是清白的。

于是皇后和言再问公主:「你是去后苑对月祝祷,为爹爹祈福罢?」

公主讶然,脱口问:「娘娘怎么知道?」

国朝皇子皇女称父皇亦如士庶人家,为「爹爹」,称嫡母为「娘娘」,位为嫔御的生母则为「姐姐」。

除张美人外,殿内听到我适才所言的人皆面露微笑。张惟吉遂将此前原由解释一遍,苗昭容闻后转顾我,眼中颇有感激之意,俞婕妤亦舒了口气,与苗昭容相视而笑。

张美人按捺不住,复又起身,指著地上人偶厉声问公主:「这个针扎的人偶又怎么说?为何会正好出现在你去后苑之后?」

公主蹙了蹙眉,微微侧过脸去,毫不理睬。

张美人却不收声,索性拾起人偶,直送到公主眼前:「素闻公主敢作敢当,怎的如今却又一声不吭了?」

公主双?唇紧抿,始终当她是透明。张美人继续紧逼追问,皇后见状劝公主道:「若此事与你无关,你就与张美人解释一下罢。」

公主咬唇垂目,良久,才吐出四字:「我不会做。」

「不会做?」皇后语气温柔,意在诱导她多作解释,「不会做什么?」

这次公主却不肯再说了。苗昭容看得心急,从旁连连劝她回答,公主仍一言不发。

皇后无语,张美人一脸怒色,苗昭容劝了一会儿,见殿中人皆不说话,显得自己劝导之言尤为清晰,连忙收声。殿内又沦入一阵难堪的沉默。

最后打破这沉默的,竟然是我。

「娘娘,公主已经回答了。」当这声音响起的时候,其实我与其余所有人一样惊讶: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内侍,竟然两次擅自插言讨论后宫疑案,哪来的胆量?

可是既然已经开口,我只能硬著头皮说下去:「昔日赵飞燕状告班婕妤祝诅,汉成帝考问婕妤,婕妤回答说,『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有知,不受邪佞之诉;若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臣斗胆,猜适才公主所说『我不会做』,与班婕妤『故不为也』之意是一样的。」

我说完,但觉公主侧首凝视我,我与她目光有一瞬相触,但觉她眸光闪亮,浅浅浮出一层笑意,我霎时两颊一热,深垂首。

众人一时皆无言。须臾,才听俞婕妤笑而赞道:「好个伶俐的小黄门,说得真有理呢,必是这样的。」

皇后颔首微笑,苗昭容与张惟吉也和颜悦色地看我,惟张美人越发恼怒,直视我斥道:「你把我比作赵飞燕?」

我一愣。起初只想为福康公主辩解,所以引用班婕妤之事,本无将张美人比作赵飞燕之意,但如今看来,很难解释清楚了。

好在此时外间内臣传来的一个消息拯救了我:「官家醒了,要见福康公主!」

殿中宫眷纷纷起立,皇后携福康公主手,说:「走,去见你爹爹。」二人当即离殿,苗昭容与俞婕妤紧随其后。张美人怔了怔,也连忙搂著女儿赶去。

殿内其余人等也逐渐散去,我呆立原地许久,见无人再管我,才走出殿外,循原路回画院。

6.秋和

往后数日,画院的生活波澜不惊,还是一样地过,也没见内宫传来什么重大消息。我忍不住向调入了入内内侍省的幼年同伴打听,他们告诉我,官家龙体逐渐痊愈,因听说福康公主在他不豫时拜月祝祷,愿以身代父,颇为动容,从此越发钟爱公主。张美人在人前虽嚣张,面对官家,却甚知察言观色,如今见他视公主为掌珠,便不好再提巫蛊一说,而且幼悟病情已稍微好转,她也就暂时没再为难公主。

崔白离开画院那日,我送他至宫门。临行前,他引我至僻静处,取出一幅滚动条双手递给我,问:「怀吉可否替我将这幅《秋浦蓉宾图》赠予一位友人?」

我想也没想即应承,接过画后才觉得诧异:原来子西在这宫中还另有友人。

展开一看,但见他画的是秋浦水滨,菡萏半折,芙蓉展艳,三两鹡鸰掠水栖于花叶间,其上有秋雁俪影成双,一只引颈向右,一只展翅朝左,相继回旋翩飞。景物意态灵动,设色清淡隽雅。

我不禁赞叹,问他想赠予何人。

他朗然一笑,道:「年前官家曾命画院中人共绘一卷行乐图,底本作好后官家却不满意,说:『房样子倒是不错,但里面宫人服饰不是时兴样式。』于是命尚服局司饰司的女官内人为我们讲解宫中服饰特点,并演示发式梳法给我们看。梳头的内人两人为一组,一人为另一人盘发加冠。其中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模样玲珑可爱,不知为何,一壁梳发一壁垂泪。我见了觉得奇怪,问她缘由,她说:『今晨我养的点水雀儿死了。』语音轻软,当真我见犹怜。我遂向她承诺,翌日送她一只不会死的雀儿。当晚便画了只鹡鸰,第二天送给她。她很是惊喜,连连道谢。她肤色细白,那时双颊微红,连带著鼻梁中段也带了一抹稚气的胭脂色,若秋晓芙蓉,甚是好看,我便笑问她:『姑娘用的是什么胭脂?化的妆叫什么名字?』她却害羞不答,我也不再追问,但请她以后再保持这种颜色的妆容,我想将她画入行乐图中。以后几日,她果然都著这种妆,直到我画完。」

我颔首道:「尚服局司饰司掌膏沐巾栉服玩之事,描画新妆容应也是其职责的一部分。」

崔白笑道:「可是我后来才知道,她那妆容可不是描画出来的……尚服局内人来画院的最后一天,她缺席了。我问其同伴,她们告诉我,她虽肤色白皙,异于常人,但也异常敏[gǎn],天气变化,或饮食不妥都会引起面红现象。我问她妆容那天,她先是去给苗昭容梳头,苗昭容顺手赏了她一个剥开的石榴。她原不能吃这燥火味酸之物,但碍于昭容面子,只好吃了下去,随后便双颊泛红,宛如施了胭脂。」

我有些明白了:「那她随后几天,是刻意吃燥火之物以保持妆容供你描绘的?」

崔白点头,叹道:「结果火气郁结,令她全身不适,最后终于病倒。自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她。对此事,我一直好生过意不去,故如今新绘此图,想送给她,聊表歉意。」

我遂问这姑娘的姓名,崔白说:「她姓董,我听其他内人唤她『秋和』。」

我再次承诺一定将画送到。因与他十分相熟,故顺口说笑道:「适才见你取出图轴,原以为,这画是送我的。」

崔白大笑:「我岂敢不顾中贵人!本想挑幅佳作奉上,无奈看来看去,都没见有不辱清赏的。但此事我一定留心,他日必画一幅好的给你。」

崔白走后,我当即前往尚服局寻董内人,但她此时不在其中。尚服局与尚药、尚酝、尚辇、尚食诸局一样,位于宫城东北,离内侍省不远,我随后又去了几次,却都没找到她。据其他内人说,董内人心思纤细,技艺甚好,故宫中嫔御都爱请她梳头,往往迁延至天黑才回来。

纵然我身为内侍,于夜间去寻一位宫女仍是不好的,替宫外人传递画卷又有私相授受之嫌,也不便留下图轴请别的内人转交,因此这事就暂且耽搁了下来。

一日,画院服役毕,我返回内侍省居处,走至连接内侍省、尚书内省和皇帝阅事之所的通掖门时,见前方有个年纪和我差不多的小黄门,一手揽一锦盒,另一手紧按腹部,弯著腰慢慢倚墙蹲下,脸上表情似不胜痛楚。

我忙走过去,问他有何不适,他说腹痛如绞,恐是肠疾发作。我要扶他去尚药局,他却连连摆手,说:「新任的大理评事、国子监直讲司马光有贤名,所以官家命他越次入对,今日在迩英阁听他讲读后龙颜大悦,便赐他一个琉璃盏。赐物凭据交给合同凭由司审核耗了好一阵,我刚才才从御库中取出琉璃盏。现在官家已回福宁殿,司马先生还在迩英阁等候,我本想快步过去给他,怎奈突然犯病……这位哥哥,可否代我把琉璃盏送过去?尚药局就在附近,我自己慢慢走去就行了。」

我有些犹豫,他便不住催我,模样很是焦急,终于我答应,接过锦盒,折向迩英阁。

阁中有一位形容枯瘦的先生端坐著等候。面容甚年轻,应该未至而立之年,但神情严肃,老成持重。见我进来,他抬眼看我,双目炯炯有神。

我迟疑著轻唤一声「司马先生」,见他颔首,才放心走近,躬身将锦盒呈给他。

他转朝福宁殿方向,拜谢如仪,这才接过,徐徐打开锦盒。

盒盖开启那一瞬,他忽然怔了怔。我见他神色有异,遂引首朝盒内看,旋即如罹雷殛,呆立在原地,手足无措。

里面的琉璃盏釉色明凈,光艳晶莹,但,已经裂为两半。

脑中短暂的空白,过后是纷繁杂乱的念头:不是我,不是我,我一直稳捧锦盒,未曾跌落过……刚才竟然忘了问那位小黄门的名字……找到他也无用,我根本无法证明琉璃盏在交给我之前便已碎了……

此时阁门豁然大开,一下涌进数名内侍,最后进来的,是入内内侍省副都知任守忠。

任守忠双手负于身后,慢慢踱至我身边。

「好小子,打碎了官家御赐的宝物……」他阴沉著脸说,忽地侧首,目示左右内侍,立即有人上前将我押跪在地上。

任守忠再朝司马光欠身,道:「宫中旧例,内侍损坏御赐大臣之物,听任大臣区处。这小子是打是逐,先生只管吩咐。」

我完全无力辩解。感觉又回到了幼时,被锁进黑屋的那次。视线模糊,思绪淡去,呼吸的空气中充满死亡的气息,我低首呆呆地凝视窥窗而入的夕阳余晖,不确定是否还能看见明天光亮的日头。

漫长的等待,终于,有声音响起。

「放了他。」司马光说。

「什么?」任守忠一愣,只疑听错。

「放了他。」司马光重复,声音更加清晰,语气异常平静。

任守忠皱眉,仍难以置信:「就这样放了他?损坏御赐之物,判个死罪也不为过。」

「玩赏之物岂能贵过人命。」司马光淡淡说,「这位中贵人年纪尚小,无意中跌碎琉璃盏,不为大过。」

任守忠做为难状:「可是,官家……」

「官家若问起,请以两句话答之。」司马光略顿了顿,道:「玉爵弗挥,典礼虽闻于往记;彩云易散,过差宜恕于斯人。」

大理评事属京城初等职官,才正八品,对见惯了宰执大臣的内侍首领任守忠来说,也许根本微不足道,司马先生语调平和,容止温雅,并不以势凌人,但寥寥数语,竟有奇异的力量,听上去感觉是一言既出,不容抗拒。

任守忠反复打量司马光,几番欲言又止,最后终于悻悻退去。

阁中只剩我与司马先生,我含泪下拜:「司马先生救命之恩,怀吉感激不尽,将永世铭记。」

他双手搀起我,微笑道:「不必如此……只是日后要更谨慎些了。」

我颔首:「怀吉谨记先生教诲。」

「怀吉?」他沉吟,随即问,「你可是翰林书艺局的中贵人梁怀吉?」

「是,我曾在书艺局做过几年事,后来被调到了翰林图画院。」我回答,又诧异道,「先生怎知……」

「我听孙之翰先生说起过。」他说,看我的神情越发和善。

前年冬我尚在翰林书艺局供职,其中一项工作就是誊写往日诸臣奏议,以供秘阁编辑入库存档。谏官孙甫(字之翰)因天降赤雪,国中又有地震之灾,曾向皇帝上疏,直指张美人宠恣市恩,祸渐以荫,不顾嫡庶贵贱之别,用物过僭,导致天变示警。

他在文中引用《唐书》中宰相张行成劝谏唐高宗远女色小人的辞句:「恐女谒用事,大臣阴谋,宜制于未荫。」一时笔误,把其中「谒」字写成了「遏」,我在誊录时发现,私下把此字改正,后来秘书省复审原文与誊录稿时见此改动,问孙甫意见,孙先生连称「惭愧」,承认是自己笔误,对我擅作主张修改他文字不仅不以为忤,还大为夸赞,向不少人提起过。

「中贵人读过《唐书》?」司马先生问我,语气隐含赞赏之意。

我略微踌躇,之后低首答:「贾相公编修资善堂书籍时,向翰林院内侍讲读经史子集,我去旁听过,借阅了一两部诸臣奏议中提得多的书……」

资善堂是国朝皇子读书处,宰相贾昌朝曾在编修资善堂书籍时召集一些文臣为翰林院内侍讲课,想让其参与修书工作。但后来谏官吴育进奏反对,说此举是「教授内侍」,容易招致阉宦干政之祸,于是今上罢止内侍课程。

自那时起,是把内侍培养成好儒学、喜读书的文人,还是让他们保持无知无识的天子家奴状态,一直是朝中两派争论的一个话题。

听我提及这一旧事,司马先生笑容微滞,沉默片刻,才道:「书不必多读。宦者要务是侍奉天家,字略识得几个,能供内廷所用也就够了。」

我点头称是。他注视著我,又问:「你多大了?」

「今年十四。」我回答。

他颇感慨,轻轻摇头,叹道:「可惜。」

我自然明白这「可惜」的意思。若我不是已然凈身的内侍,他必会劝我多读书,日后做国家栋梁,可惜我一入宫门,人生就此注定,于国于家无望了。

我想任守忠应该是上奏官家了的,但未见官家下令对我施以刑罚,内侍省只扣了我三月俸禄略作惩戒,这对我来说几乎毫无影响,因为我长年居于宫中,基本没有需要用钱之处。数年的月俸积攒下来也有不少,有时候我会枯坐著对著满匣银钱发愣,回想以前和将来的生涯,觉得自己根本一无所有,穷得只剩下钱了。

琉璃盏的事我告诉了好友张承照。张承照一直在书艺局供职,耳闻目睹之下对众大臣秉性脾气相当了解,听后啧啧叹道:「好在你遇到的是司马光,这个小时候就知道砸瓮救人、出了名的大好人,若是遇见了吴育那样的刺儿头,不死也得掉层皮。上次他又和贾相公在朝堂上争执,两人吵得那叫一个厉害,只差没挽袖子动手了。急得官家几次三番想走下御座劝解,后来被任都知拦住……」

说到这里,他眉头一皱,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听你刚才说,司马先生刚打开盒子,任都知就带人进来了?」

我说是,也隐隐感到这里有什么不对。

「哪有这么巧的事!他任都知又不是迩英阁的押班,整天都候在那里,却为何你们刚发现琉璃盏碎了他就领人来把你拿下?这事,分明是有人给你下套。」

我默然不语,张承照又问:「是不是你最近得罪什么人了?」

有么?想来想去,能称上得罪的,也只有张美人。

我把福康公主之事一说,张承照便惊得两目圆睁:「你拆张美人的台,还拿她比作赵飞燕?宫里人谁不知道她是个睚眦必报的主儿呀!」

我说:「我既看见了当时情形,不说出实情,难道任由张美人冤枉公主么?」

张承照叹气:「公主是官家爱女,别说事不是她做的,即便她真害了张美人,你道官家又会把她怎样么?主子斗来斗去,吃亏的总是底下人,这种情况你就不该说话。」

我垂目受教,并不反驳,只说:「我没想那么多。」

张承照无奈地看著我,做出怜悯的表情:「怪不得你在宫里越混越糟。」

他是指我从书院被「降职」到画院的事,并断言我还会被排挤,但后来的结果令他大吃一惊:一月后,我被调到枢密院内侍班,做文书整理和传递工作。

枢密院位于宫城西南,与中书门下及三司一样,是最重要的中央机构,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在这几处为朝廷重臣干文字活几乎是所有识字的翰林院内侍的愿望,所以我这次调职,无异于一次高升。

后来我得知,是司马光先生向与他相熟的枢密副使庞籍推荐我的,说枢密院主军机要务,文字越发错不得,而我功底不错,足以胜任相关工作。

由是我对司马先生更加满怀感念,对他的崇敬与感激之心一直保持了很多年,尽管后来有一天,他在皇帝面前以「罪恶山积,当伏重诛」为我作评,我对他亦了无恨意。

7.和亲

再次听人提及福康公主,竟是在枢密院中。

这年春末,契丹重兵压境,国主遣宣徽南院使萧英及翰林学士刘六符来朝致书,向大宋索求「关南地」瀛、莫二州。

瀛、莫二州是燕云十六州的一部分,当年被「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周世宗时期收复,国朝接管至今。多年来契丹一直欲令大宋「归还」二州,澶渊之盟真宗皇帝许以岁币,契丹遂放弃索地,但如今旧事重提,度其使臣语气,有必得之势。

诸臣廷议,不许割地,决定借和亲与契丹言和,许大宋宗室女与契丹皇长子梁王耶律洪基,以化解索地之事。

选定的宗室女是信安僖简王允宁之女。

官家派知制诰富弼为接伴使,贾昌朝馆伴,将契丹使臣迎至使馆相与斡旋。

契丹使臣本也有和亲之意,但一听今上将进封宗室女为公主嫁梁王,萧英即面露不悦之色:「大宋皇帝不是有亲生女么?听说那福康公主美得很吶,我国臣民十分仰慕。」

富弼解释说帝女尚幼,成婚须在十余年后。刘六符笑道:「梁王也才十岁,倒与福康公主年纪相当,就等上十年也不算什么。既是和亲,自然要以两国皇帝亲生子女成婚才显亲厚。梁王是吾皇长子,贵国皇帝仅许以宗室女,莫非是嫌鄙国国小民弱,配不上么?」

富弼与贾昌朝于朝上奏明此事,今上当即拒绝,无论如何不肯以福康公主和亲。遂命富弼出使契丹,与其国主面谈,许增岁币,但一定要推却公主和亲之事。富弼也答应,说:「主忧臣辱。臣此去除岁币外,决不妄许一事。」

启程前,今上授富弼为礼部员外郎、枢密直学士,他却而不受。散朝后,富弼再往枢密院中与诸臣商议出使细节与和谈内容。议事毕,众人出宫,他还留在院内,冥思苦索应对之计。

忽有后省内侍至,带来一批笔墨宝玩之物,皆御库珍品,说是官家特意赏赐给富弼的。

适逢我在院内值班,富弼拜谢后命我接过御赐物,复又闷闷坐下,锁眉沉思。

我已大致了解此事经过,从侍奉诸枢密大臣时听来的只言词组和誊写的部分文书中,故明白富弼所忧何事。此时看手中珍品,心念一动,遂把其中御赐之墨选出,搁在最醒目的地方,才端过去置于富弼身边几上。

近年宫中例赏诸臣之墨,乃歙州李墨。歙州李氏是制墨世家,其墨坚如玉,纹如犀,丰肌腻理,光泽如漆,故天下闻名,被列为贡品。赏赐大臣的李墨皆置于紫檀匣中,匣上雕工精美,有御库纹章。但如今赐给富弼的却非李墨,而是置于豹皮囊中的西洛王迪墨。

物品搁置,略有些动静,富弼侧首看,亦觉出此异处,便拈起一块王迪墨细看。

「如今李墨不作贡品了么?」他问我。

我知此中缘由,遂一一道来:「李墨还是贡品,但因今年紫檀断货,无以为匣,李氏请易以桂匣,官家不许,说例赏大臣的李墨皆以紫檀盛之,若易以桂匣,恐群臣有恩遇衰减之疑虑,故

Page7of39索性不取。西洛王迪墨只用远烟鹿胶,有龙麝气,也是难得的好墨,且以千金豹囊盛之,颇有野趣,官家遂命今年御赏换王迪墨。」

富弼道:「世人多爱李墨,若因匣舍之,岂非与买椟还珠是一个道理?」

我应道:「怀吉斗胆,请问学士,歙州李墨是你最爱的墨么?」

富弼笑道:「那倒不是!我独爱柴珣东瑶墨。」

「正是这样,」我继续说,「李墨虽好,但并非无可取代,也有人更爱西洛王迪墨、柴珣东瑶墨、宣州盛氏墨,或东山陈氏墨。玩物喜好,因人而易,但有御赏御赐一说,世人便喜求李墨,那紫檀的匣子,更被人格外看重,略一亮出,人便知是御赐物,若赐李墨不予紫檀匣,势必有人无端猜疑,倒不如另易别家名墨了。」

「不错,不错,朝中同僚虽喜求李墨,但多有不用者,倒是那紫檀的盒子,没有人不喜欢的。」富弼连连点头,很是赞同,「还曾有人玩笑说,不如请官家只赐紫檀匣给我们,另赐银钱若干,让我们自买喜欢的名墨放进去吧……」

他开颜笑,心情转好,我亦浅笑,不再说话。

须臾,他笑容消退,似陡然想到什么,拍案道:「是了,是了,以前怎没想到?」

他起身,朝我郑重一揖:「多谢中贵人提醒。」

此后他出使契丹,对其国主说,皇子公主性情未必相合,结婚易以生衅,夫妇情好难必,人命修短或异,公主和亲所托不坚,以后易生变数,不若增金帛之便。况且,据南朝嫁长公主故事,资送不过才十万缗,即便皇帝嫁其亲生女,亦不会超此数额,远不及岁币大利。

契丹国主本也意在多得金帛,听说公主资送不过十万,遂同意接受南朝岁增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的建议。于是两国相互遣使再致誓书,不再提和亲及割地之事。

富弼出使归来月余,有位三十余岁的妇人自内宫来,自称是福康公主乳母韩氏,温言对我说:「富学士不辱使命,官家很高兴,著意嘉奖他,他却向官家提起受你启发之事。官家又告诉了皇后和苗昭容,皇后也称赞你,但又说:『这孩子聪明,若留在枢密院久了,怕是台谏又有话说,不如调到后省罢。』苗昭容便请她让你来服侍福康公主,说你两次助公主离困境,也是缘分。皇后便让我先问你意见,若你愿意,即可调去……好孩子,你愿意么?」

我答应了,没有太多犹豫。

不久后,我正式调往入内内侍省,升一阶,成为内侍高班,入苗昭容位,服侍福康公主。

我的居处也从前省搬到了内宫。搬家那天,张承照来送我,握著我的手依依惜别,叮咛复叮咛:「苟富贵,勿相忘。」

Scroll to Top